【親子財商教育】從零用錢到風險意識:陪孩子建立正確金錢價值觀

分享文章


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,家長常面臨許多金錢相關的難題:要不要給零用錢?該給多少?什麼時候該讓孩子擁有第一支手機?這些看似生活中的小事,實則隱含一個深遠的問題——孩子究竟如何看待和理解金錢?


多年與家庭互動的經驗告訴我們,若沒有良好的財商教育,上一代辛苦累積的財富往往會在下一代手中慢慢流失,甚至讓孩子成為詐騙或借貸的受害者。財商教育不應該只是口號,更應該從孩子小時候就開始,並隨著年齡與經驗成長,逐步調整內容與深度。接下來,我們一步步探討不同年齡階段的財商教育重點,陪伴孩子健康成長。


一、國小階段:從零用錢開始,讓孩子學會理財的第一步

給孩子固定的零用錢,是培養理財能力的起點。透過親自管理金錢,孩子可以開始學會節制、選擇及負責任。舉例來說,每週給孩子500元零用錢,如果他能省下200元,不妨鼓勵他把這筆錢存起來,甚至由家長額外補貼,讓孩子體會記帳、儲蓄與提撥的概念,這也是建立基本財務規劃能力的重要環節。


以下是幾個推薦的實用小工具,能協助孩子與家長一起落實財商教育:

  • 記帳本或電子表格:幫助孩子養成記錄收支的習慣,清楚掌握錢的流向。
  • 悠遊卡取代現金:可設定消費額度與用途,既方便管理,也降低遺失風險。
  • 保留發票與對帳練習:透過實際對帳,讓孩子學會檢查消費明細,培養查帳的嚴謹態度。


這些工具與安排並非為了限制孩子,而是幫助他們理解每一筆錢背後的意義與用途。

當孩子開始將金錢與選擇、行為相連結時,便能學會負責任地使用資源。


二、國中階段:從「花錢」到「理解投資」

進入青春期後,孩子的金錢觀會開始有明顯轉變。他們可能會關注同儕間的潮流商品,甚至對投資話題感到好奇,比如名牌球鞋、NFT、股票或虛擬貨幣。


這時,家長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對話,分享自己投資的經驗,協助孩子理解:

  • 金錢是一種會波動的資產,價值隨市場與選擇變化。
  • 投資不只是賺錢,更包含風險承擔與取捨的思考。
  • 學會判斷「這筆錢花得值得嗎?」而非只是「要不要買」。


此階段的目標,是讓孩子開始具備基本的價值判斷能力,從消費者逐漸成長為理財決策者。


三、高中階段:建立風險意識與資訊辨識力

高中階段的孩子面臨更多的挑戰。許多家長擔心孩子打工會不會過早接觸社會壓力,甚至擔心會受到不良影響,但事實上,這是讓孩子學習負責與認識現實風險的黃金時期。


現代社會詐騙手法層出不窮,從「殺豬盤」、假徵才、網路賭博到不實投資,很多年輕人之所以上當,不是因為他們不聰明,而是因為渴望快速致富,輕信「別人都能成功,我也可以」。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,努力不一定保證成功,也不是所有看似穩賺不賠的機會都可信。



此外,透過打工,孩子能存下人生第一桶金,假設16歲開始打工,每週20小時、時薪190元,月薪約1.5萬元,六年累積可超過100萬元。這不只是理財練習,更是讓孩子體驗責任感與自我價值的開始。


四、善用獎勵制度:讓理財變成有趣的遊戲

財商教育不必拘泥於嚴肅的數字或規則,而是可以變得有趣且具激勵效果。家長可設計「挑戰→回報」的遊戲規則,讓孩子在完成目標後獲得獎勵。


以下幾個例子,提供家長們參考:

  • 考試成績達標就獎勵,三科全達標可加倍獎勵;若有不及格,則扣回部分獎勵。
  • 獎學金模式:若孩子自主學習且不依賴補習,將補習費轉為獎勵金,提升自律性與自我管理。


這樣不僅激勵孩子設立具體目標,也讓他們學會做決定並承擔結果,財商教育也因此更貼近日常生活。


五、價值觀養成:溝通與尊重是關鍵

在金錢教育中,許多家庭容易陷入「可以」或「不可以」的命令式對話,忽略了與孩子溝通與尊重的必要性。當孩子一再被簡單拒絕,可能轉而向祖父母或同儕尋求金援,反而削弱了家長原本的教育效果。


青少年渴望自主賺錢、掌控人生,但若缺乏正確的引導,容易走上偏差的道路。家長應多花時間解釋「為什麼不行」,而不是僅以「不准」草率回應。在安全可控的範圍內,鼓勵孩子嘗試與犯錯,讓他們透過實際經驗學習選擇的後果。例如:當孩子想吃冰淇淋時,家長可以先說明天氣寒冷可能導致感冒,接著讓孩子自行決定。若真的因此生病,他也會更具體理解決策的代價。這樣的學習遠比空泛的說教來得深刻。


當孩子問:「為什麼哥哥可以,我不行?」時,家長應明確解釋背後的規則與考量,避免孩子產生不公平的感受。唯有持續且尊重的對話,才能建立親子間的信任與連結,避免雙方漸行漸遠。



此外,也應讓孩子理解家長工作的辛苦與價值。可以邀請親友分享自身的職場經驗,讓孩子看見各行各業的努力與意義,進而學會尊重他人、培養感恩與同理心。


六、財商教育的挑戰:家庭成員需要有共識

財商教育不只是親子之間的事,全家人都要有共識。夫妻若理念不同,孩子會抓到漏洞;長輩若過度補償,會破壞孩子努力的意義。建議家長雙方先充分溝通,達成共識,並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,避免爭吵。不同意見留待私下協調,讓孩子感受到規則的穩定和權威。與長輩也可以協調彈性獎勵機制,比如設定固定獎勵日(生日、節慶),讓長輩在特定時間表達心意,但日常仍須尊重家庭規則,避免混淆努力與回報。


七、社會現實與詐騙:提早建立防禦力

財商高低不代表學業成績好壞,很多受過教育的大人也會被詐騙。詐騙手法越來越高明,從假求職到冒充親友、虛假投資,誰都可能中招。


長輩有安養信託和資產保全計畫保護財產,孩子最好的防護就是從小培養防詐意識和風險判斷能力。家長可用模擬遊戲或討論社會新聞,引導孩子養成「多問問題」、「先確認再行動」的習慣,提升防禦力。


財商教育不只是教孩子賺錢,更是讓他們懂得負責使用錢、判斷價值、尊重他人,並具備面對風險的能力。


八、總結:讓孩子真正擁有「Skin in the Game」

現在一個便當可能要100元,那孩子會覺得這是便宜,還是貴呢?其實,如果孩子平常都是「無條件獲得」金錢或物品,他根本不會有什麼感覺。哪怕生日帶他去吃一頓五千塊的大餐,他也可能淡淡地說:「欸,好像也還好啊,蠻便宜的吧!」因為他對金錢的「價值大小」,缺乏實際的感受與比較。


但如果這筆錢是發到他手上的,要他自己決定怎麼花,情況就會完全不同。當他自己掏錢去買一個東西,比如一個便當要價120元,他可能會猶豫:「這樣好像有點貴耶……」——這一刻,金錢的「重量」才真正落到他身上。


這就是「Skin in the Game」的精神:只有當孩子自己承擔成本,他才會開始在意選擇、關心結果,真正學會什麼叫「珍惜」。因此,若在家裡特別設計制度,讓孩子不只是被動「接受」,而是必須有所「投入」。循序漸進中,他才有機會從經驗中學會判斷價值、培養責任感。


核心整理:

  • 分齡引導:依據孩子年齡階段,適時調整金錢教育的重點。
  • 參與式學習:零用錢、記帳、討論消費計畫等,都是實踐體驗的好工具。
  • 家庭一致性:家長之間要有一致的規則與態度,避免孩子接收混亂訊號。
  • 價值教育:理財不只是學會數字,更是學會選擇、尊重、感恩與承擔。
  • 一場遊戲,勝過十堂理論課:歡迎參加【富承家辦】的親子理財講座,透過桌遊與孩子一起提升財商。

真正的財商教育不是讓孩子早點會賺錢,而是學會對錢和選擇負責。如果您也在思考如何給孩子正確的金錢觀,《富世代Talk》將成為您理財旅程中的寶貴資源。請記得訂閱我們的節目,並在每一集節目中獲得您所需的知識和啟發。

Apple Podcast收聽 Spotify收聽

查看相關文章


Podcast EP4
作者: btc025 2025 Jun 18
Podcast EP4 信用分數怎麼查?銀行怎麼決定你能借多少?信貸到底要怎麼用才不踩雷?帶你一次搞懂信貸申請流程、銀行在看什麼,還有真實經驗分享:怎麼從綁約、提前還款,意外談到更低利率!
作者: btc025 2025 May 20
Podcast EP3 想把一生累積的財產留給最掛念的人,卻遇上法律限制、稅負壓力,不知從何下手?帶你了解遺產稅應注意的風險與節稅對策?財產如何有效安排?如何善用工具守住資產也守住初衷?
EP2
作者: btc025 2025 May 19
Podcast EP2 不敢投資、放定存又怕通膨?本集說明資產配置的重要性、風險屬性怎麼判斷、主動與被動投資的差異。理財不是選熱門的商品,而是依照人生目標和風險承受度,找出適合自己的配置。
顯示更多文章 >>